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2025未來科學大獎系列活動

 

未來科學大獎載譽歸來,由香港科學院及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主辦的2025未來科學大獎系列活動,已於8 月起在香港隆重展開。專為青少年而設的「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學家」首場講座已於9月27日圓滿舉行,第二場講座將於10月14日舉行,活動獲教育局、香港津貼中學議會、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政府中學校長協會、香港科學館及香港太空館鼎力支持。第二場講座將由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楊學明教授主講,分享他的成長故事、求學歷程及科研經驗,並設有問答環節,讓同學們與科學家深入交流,啟發對科學的熱誠與思考。
此外,2025 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10月22日至26日在香港舉行。特別為青少年而設的「2025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活動,將於10月26日上午在香港太空館舉行。屆時,本年度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將親臨現場,與同學們分享成長、求學及科研故事,並透過互動問答,激發同學們的科學思維與探索精神。
同日(10月26日)下午,「2025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與音樂會」將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隆重舉行。國際知名科學家、社會賢達及學生將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新一屆未來科學大獎得主榮獲殊榮。頒獎典禮將結合音樂會形式,邀請著名男高音莫華倫及國際知名小提琴家呂思清領銜演出,讓科學與藝術完美融合,為觀眾帶來一難忘的科學盛會。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腦袋裡面有一根塑膠湯匙?微型塑膠如何遍布全球

我們吃的食物裡面有塑膠?這裡指的不是塑膠湯匙或是一次性餐具,而是「微型塑膠」。

根據4月30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研究,日本、紐西蘭、中國與美國跨國團隊分析2014年至2024年間、從1,885個全球海洋微塑膠觀測站點收集數據,發現全世界的海洋幾乎都有微型塑膠的蹤跡,甚至是馬里亞納海溝裡。

微型塑膠的污染分布非常廣泛,從土壤、空氣、到海洋,許多地方都有微型塑膠的蹤跡,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研究調查,在特定海域做了採樣後,每一單位的海水樣本就含有一千多塊微型塑膠,甚至比太平洋洋帶的其他垃圾還多。

微型塑膠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普遍存在於日常用品與工業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碎屑,例如洗面乳柔珠、人造纖維衣物、漁網破損與一次性塑膠容器。這些微粒會分解進入環境,經由食物鏈的生物累積方式進入人體。

科學研究發現,微型塑膠可在人體部分器官中被檢出,甚至經由血管進入人類的腦袋裡。由於其體積極小、表面積大,微型塑膠不只是顆粒,更像化學物質載體,攜帶有害物質如雙酚A(BPA)、鄰苯二甲酸鹽、阻燃劑、重金屬等,進一步提高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可能性。

研究首度證實,微型塑膠可累積於人類大腦中,在解剖患有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大腦中,發現其濃度明顯高於一般人,含量高達一般正常人腦部組織的3至5倍。塑膠微粒主要集中在大腦的血管壁與免疫細胞中,累積總量約相當於一根塑膠湯匙。

雖然該研究尚未證實與失智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但科學家提出警訊,這些微粒可能透過引發發炎反應、血管阻塞、或干擾神經傳導物質的方式,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對神經系統構成威脅。

微型塑膠同時也是「內分泌干擾物」的潛在來源之一。當其攜帶的化學物質進入體內,可能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導致生殖系統異常。研究發現,暴露於高濃度微塑環境下的動物,其睪丸與卵巢功能出現退化、不孕比例上升。

對個人生活習慣而言,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改用玻璃與不鏽鋼容器、選擇不含微珠的清潔用品、並安裝高效淨水設備,都是降低微塑暴露的實用做法。

塑膠袋當初製造的動機,是要減少紙袋的使用,希望能重複利用;而輕便且塑形方便的塑膠製品,卻成了地球最大的污染來源之一。生活的便利建立在對環境的污染基礎上,透過不同的方式「回饋」到人體。

我們應該立即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改變生活方式的確不易,但想著塑膠帶來的危害,其實你可以選擇自備餐具、減少使用紙杯跟寶特瓶。也許你可以觀察下一天的生活,從早餐包裝袋到買晚餐回家的提袋。

工業製造產品總想著要降低成本、減少重量、耐用、耐冷及耐熱,或許我們可以設想,在還沒有塑膠製品發明的日子前,人類的生活使用了非常多不同的材質:棉麻、金屬、木頭、礦石、陶土、玻璃等,也許回歸到這些素材,製造成本與單價會提高,撇除鉛跟汞,這些物品更為穩定且安全,多花點成本,能獲得耐用且安全的生活製品,回歸傳統工藝帶來的好處與經典,也可以保存技藝,汰換塑膠製品,我認為是該立即改變的事情。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202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

平均頒予約翰・理察・邦德 (John Richard Bond))和喬治・艾夫斯塔希歐 (George Efstathiou),以表彰他們在宇宙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尤其是他們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漲落的研究。他們的預測已得到大量地面、氣球和太空觀測儀器的驗證,從而精確測定出宇宙的年齡、幾何結構和質能含量。約翰・理察・邦德是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教授暨多倫多大學教授。喬治・艾夫斯塔希歐是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

邵逸夫獎亦表彰邦德和他的合作伙伴提出了「宇宙網」的概念,這是一個由細絲和薄片構成的網絡,將單個星系與更大的結構 (如星系團和星系群)聯繫起來。他們還建立了一套高斯隨機場峰值統計的數學理論,這是人們理解宇宙中星系聚集現象的基礎,並為人們理解早期宇宙膨脹階段產生的原始非高斯性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而艾夫斯塔希歐則一直是研究星系成團和星系演化的領軍人物之一,其研究基於規模日益龐大和觀測深度不斷拓展的星系巡天數據。他早期便倡導宇宙的質能由暗能量所主導,並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了N體模擬技術,作為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有力工具。此外,他還在普朗克航天器數據分析中擔任主導角色。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42225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裘槎科學周2025

裘槎科學周為香港年度科學教育盛事,讓年輕一代體驗生活中的科學。

透過多元化的免費雙語活動及工作坊,鼓勵參加者主動探索及思考科學與生活的關係。

自2018年以來,已有超過320,000 名學生、家長及教師參與其中。為支援學校教育,計劃特設多項校園活動,包括科學劇場巡迴演出、網上工作坊及教學資源,協助教師推動科學教育。

裘槎科學周由裘槎基金會資助,並由裘槎基金會、教育局及香港科學館聯合主辦。裘槎基金會是獨立私人基金會,致力提高本港的自然科學、科技和醫學水平。

今年裘槎科學周活動將圍繞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讓參加者更充分了解及學習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所有活動均免費參與。詳情及活動報名請往裘槎科學周網頁。

裘槎科學周網頁:https://croucherscienceweek.hk/hk